Search

[為何我不太建議做主動投資]

趁13F出來的前夕比較閒,多寫點東西刷流量(誤<...

  • Share this:

[為何我不太建議做主動投資]

趁13F出來的前夕比較閒,多寫點東西刷流量(誤

在學習投資的早期,有本書我看完覺得很驚豔,但卻沒啥人推薦: Ken Fisher的<投資最重要的三個問題>,裡面有句話影響我很深:
「投資並非是一門可以仿效、複製、傳世的技藝。」而偏偏這就是大多數人的想法或是大多數投資課程想要傳授的觀點,認為投資有種SOP,只要照著做,總有一天你也能財富自由!

但其實問題沒有這麼簡單,最經典的例子就是Anthony Bolton,被稱為歐洲股神,在2010年轉去投資中國股市,績效不佳,幾年後退休。

另一個知名例子是早年非常有名的海龜投資法則,隨著越來越多交易員使用,超額報酬也漸漸消失,或許你能找到一個不錯的策略或做法,但如果不能理解背後的原理,做出適當的修正,隨著競爭加劇、超額報酬消失,最後就被擠出了市場。

另一個理由,以前做量化的時候,時常會看多因子領域泰斗,政大客座教授-許仲翔教授的論文或訪談,我記得有一次他接受中國記者訪談提到中國跟歐美相比數據缺乏、短時間內會計制度大改,造成數據量不足,這樣的情況下,中國量化研究該如何開展,他講了一句很經典的話:「中國量化的金礦在於佔據市場多數交易額的韭菜身上。」這....不也是台灣的狀況?

要認清楚一個事實,主動投資就是一個零和遊戲,跟公司一起成長這種說法雖然很感性、很正能量,但完全經不起邏輯推敲,甚至殘忍的是(人會成長~~(誤)),很多人說要抱著長期觀點才能最大化長期報酬也不是對的,最大化報酬這件事情在數學上幾乎等價於投資高Sharpe Ratio的策略,而通常高Sharpe Ratio的策略都是極短策略,跟長期或價值投資可以說是毫無關聯。(君不見現在top 10 hedge fund一半以上都是量化)

最後,誠實說台灣專業投資人整體來看就是在賺散戶的錢,除非你願意花一樣多的時間和精力,不然根本不應該嘗試去做主動投資。

(我是不是要被退讚了!!)
(其實有一部分是被問標的問的很煩,一次解決比較快)(?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揀貝人,80後男孩,價值傾向的實證主義者。 曾任投信量化研究員、壽險產業研究員,現在在實業圈負責管理公司閒置資金幾十億台幣部位,主要投資美股,但仍會關注中港歐。
View all posts